白色诗人已然成为迈耶无可争议的称号,迈耶一生都只用白色塑造建筑,迈耶说自己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是白色呢?迈耶曾对此做出简短的解释,却没有透露白色的深层含义。那么究竟为何他对白色有如此执著的向往?白色对于他的建筑而言究竟有何不可取缔的意义?对这位自诩用隐喻方式诉说建筑的设计师而言白色有何隐喻性象征含义?本文通过多重角度对迈耶建筑的白色进行阐释,而文本的发现在于无论白色传递出建筑怎样丰富的特征与气质,最终白色都凝结为一种政治性宣言:对抗国际式风格对城市的席卷和戕害。

要开启对迈耶用色的追溯必须回到对其建筑诞生时城市背景的分析。20世纪中的美国城市的“有效性”正在丧失(有效的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易接近的属性并能创造出有益的社会价值,这种有效也指公共性的城市场所能促进公共活动的展开。)当时,国际式风格的盛行横扫城市,连贯的城市结构正不断被这些标准化的巨构肢解打断。在这样的冰冷化的城市危机中,迈耶曾赞叹康对城市的认知,“城市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一个小孩行走在街道上时候,会想在那儿多待几天。”而白色无疑是最能塑造亲切感的色彩,在蓝天绿树的衬托下,白色的建筑往往显得格外精致,柔和,纯粹,而易于接近。因此白色复合迈耶对城市环境的整体认知,因为在迈耶看来好的城市环境具有这样的属性,他认为居民应该被城市中的场景吸引并理性的分享城市。对于建筑而言,能够吸引大众的亲切建筑不仅应该拥有精致的形式,更具某种有经久不朽的纯粹性与永恒性。因此迈耶希望以精巧、纯粹、真实的白色传达建筑与城市文化背景的融贯;以希望用白色医治城市冰冷化的疾病——盛行的国际式建筑对城市中运动性与通过性断裂。

除了表达亲切,以迈耶为代表的纽约五还以白色的纯粹象征现代性,并诉说建筑的永恒性。从这个层面来看,选择白色或许是为了比前辈们更好的体现简洁纯净的现代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对现代主义时期前辈的超越。迈耶曾表达对现代主义的态度,“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1]。”虽然在迈耶开始创作的时候,现代主义已经饱受争议,但迈耶依然坚定的认可其价值,现代主义超脱了古典建筑用实体述说历史故事的生搬硬套,也剥离了繁杂装饰所及其所被赋予的释义。现代主义对迈耶形成的重要影响在于其脱离古典装饰后呈现出的纯粹性,这种纯粹的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溯并诠释事物的本质,从而体现建筑的真实性。这种真实体现在白色的特质中,它是最能展示建筑纯粹的本质的色彩,就像迈耶说的“白色最容易让建筑的基本元素——空间、容积、材料,以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6]”,白色无疑强化了人们对建筑本体以及光的深刻感受,让人更贴近建筑的本线:理查德迈耶代表作 资料来源:整理自迈耶作品全集

迈耶曾多次表达自己虽光的尊重,动态的光永远能为建筑带来的无限的丰富性,从而赋予建筑生命力。他曾对自己的建筑做出这样抽象的解释“我的工作是要重新定义提炼这种持续不断的人类秩序,解释已有与可能之间的关系,从我们的文化中抽象出永恒和主题性的东西[1]。”可见迈耶追求的远不止形象和形式的呈现,而是要为建筑赋予永恒的持久的活力与生命。那么什么要素能背负这样伟大的圣命?当然是光,只有光是恒久而又灵动的。因此,以不变的白色呈现建筑永恒变化的光影则是迈耶作为白色诗人的执著与浪漫。而这种白色浪漫的第二层含义也体现在其建筑的政治使命中,以恒久的白色实现建筑的批判性——一种对周边散漫、混乱、嘈杂的城市环境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姿态和严肃性反过来体现了白的另一重靠近永恒的意义:脱离。脱离传统的牵绊、脱离他者的干扰,执著的追逐光与空间的塑造,而以永恒的光与灵动的影赋予建筑恒久的生命力。借此或许他希望达到的是医治“国际式建筑”的单调乏味式的贫血,抵抗不断涌现又拆除的高楼大厦对城市氛围的破坏。

白色成为了迈耶的象征,白色的无在迈耶看来是反而是最丰富的色彩,是最能展现建筑话语的色彩。正如歌德所说“色彩乃光之烦恼”,当纷呈被剥离,建筑便开始喃喃自语,光与影、虚与实,便开始释放魅力,建筑的纯粹性和诗意便流露出来。就像迈耶在那不勒斯的一次采访中所说“光线总会带给你惊喜,从外观上你永远无法预测”。光在一年四时,在一天之中处于持续的变化中,令人难以捕捉,但总会被其一瞬又一瞬的精彩震撼。自然光线的不可捉摸打造了迈耶建筑的重要丰富性层次和特性。并且白色是一种摆脱彼时泛滥的标准程式化建筑的象征,迈耶认为“白色可以使你看到建筑的构思与立意,开敞与私密,线的元素和面的元素,还有虚与实,公共场所与私人场所的对比[4]”,可见通过白的极简和绝对性,迈耶的实现了建筑内在的多元丰富。

迈耶同赖特一样,他的建筑理论与自然深度关联,而白色包含了自然中所有的颜色,也只有白色才能服从于自然,树木的苍绿,天空的蔚蓝都能与白色形成映衬与对比,进而形成深度交流与对话。在迈耶的建筑中,透过剪去白色墙面的窗,户外丰富多彩的世界成了室内的优美、鲜活的风景画,引发窗前人无限的遐想。由此看来,白色对迈耶而言已经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而是一种建筑人文精神。同时,也像迈耶自己阐释的,“白色是自然有机的,它包含着在不同时间里彩虹中的所有颜色,并且它可以增强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觉。[1]”在迈耶看来白也有一种视觉增强的作用,在夜里,这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夜间白色的建筑会与光形成另一种微妙关系,此时光线不再瞬变而是变得具有温度,从透明窗口渗透出的柔和灯光建筑会有抽象绘画的印象,窗反而成为户外的风景,而室外的风景置换成了黑色的底。迈耶默默用建筑的白色哲学在日与夜的轮回中不断述说建筑深刻的精神性和艺术性,以此形成对国际式风格忽视自然、寓意浅薄的批判和对峙。

迈耶一直以白色执著的述说建筑,为灵动的光影提供跳舞的画布,诠释建筑的精神与灵魂。对白色的极度追求或让一些人认为迈耶或许对形式与表现过分注重,不免让人怀疑他太执著于建筑的象征性意义而轻视入世之用。但事实上他的建筑与日常生活的契合十分关注,功能与形式的完美协调才是他对自己建筑的要求,建筑的空间、形式、功能对他而言都是建筑的灵魂,在他看来真正的建筑形式是为真正的生活而建造。在他的建筑中可以不仅可以感受到它现代性的深刻影响,也能体验到他对美国家庭生活传统以及地方习俗的尊重。与密斯相比,迈耶更重视功能的实际效用和建筑的生活性,并在技术与设计上都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融合。由此看来,入世的、细腻体现人的尺度感和差异性、精细化需求的白色建筑自身的存在就是对粗狂泛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的讽刺和批判。

如此看来,迈耶的白色实际上是集文脉、自然、功能效用、身体尺度于一体又严谨有序的建筑象征。白色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空间的魅力,形成建筑生命力的源泉。迈耶的白色表明了一种高雅的建筑姿态,是呈现建筑的艺术性和空间性不可取缔的色彩,在他看来“纯粹的空间和形式是建筑艺术的重要探索目标,所有的色彩、结构等选择都应以视觉秩序为基础,排除一切与空间造型无关的因素。”通过对白色的执著使用,他自始至终所追求的实质上是用高雅艺术诠释他作品的丰厚的社会价值。

特别主张建筑风格应回归20世纪20年代的荷兰风格,以及柯布西耶倡导的具有强烈雕塑味道的立体主义构图和灯光变化。迈耶强调建筑每一面的相互渗透以及纯粹的建筑空间和体量。通过玻璃幕墙的优雅比例展现建筑内部的景象,这是他一直致力于的。一个是古典主义,另一个是现代主义,尤其是勒·柯布西耶的早期纯粹主义。迈耶认为历史是不可分割的,建筑也是一种传统和延续。他承认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约1444 – 1514)和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和建筑师贝尔尼尼(g.l.b irnini, 1598-1680)对他影响很大。(布拉曼特是文艺复兴高峰时期的建筑师,他创造了一种叫做“布拉曼特”的新建筑风格,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新建筑风格,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古罗马建筑的形式,传达了文艺复兴的精神。他不仅为意大利,也为全世界指出了建筑艺术的发展方向。贝尔尼尼是巴洛克的代表人物。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广场之一,椭圆形的空间和两侧的柱廊都是由贝尔尼尼设计的,体现了广场的精髓而他所做的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一件事,就是将建筑与雕塑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现代主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受到质疑甚至强烈反对,国际主义也受到批评,后现代主义也受到谴责,“纽约五人组”应运而生。他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创作形式。他们也被称为“新现代主义”、“新排他主义”或“新柯布西耶”。无论题目是什么,都反映了他们试图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新时代。迈耶曾公开谈论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他坦言:“勒·柯布西耶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勒·柯布西耶、赖特、阿尔瓦·阿尔托、密斯等大师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布拉曼特和贝尔尼尼的影响。建筑是传统,也是延续。无论传统被打破还是兴盛,它都会发展,与过去的关系是不能割断的。[5]”“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1]。”在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矛盾性。一方面,在迈耶自己的解释里,他似乎对把自己严格的与古典划清界限很在意,自诩为逃脱表现性的纯粹的现代建筑师,但他真的有自己所言的如此纯粹么?另一方面,在迈耶的解释里,他欣赏现代主义的原则,但又批判以现代主义为基础肆意盛行的国际式风格。首先就历史态度而言,仔细的分析,会发现迈耶不是无视历史与古典的狂徒,相反,他注重历史与传统,他的设计策略与其说是摆脱、不属于古典,不如说是对古典进行了提取与超越。用L·Benevolo的评价概括“迈耶的建筑手法是一种复合的积淀物[3]”,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汲取和吸收塑造了自己开放又独立的建筑语言体系。其开放性体现在对新英格兰式墙板等历史要素、立体合成派内核所形成的建筑“透明性机制”等现代理念的融合。追溯一下迈耶开始做设计师所处的背景,当时战后欧洲的许多建筑师转移到美国展开建筑实践,以欧洲文化为基础的设计哲学开始与美国的生活习俗和建筑要素相结合,而美国的建筑要素主要受英国殖民时期的影响。比如,当时广泛流传的新英格兰式墙板(Clapboard Architecture)建筑就是欧洲建筑文化与美国传统的结合。迈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对这种融合新历史元素的提炼和转译。就像他自己所认为的,历史是他作品的灵感源泉。他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建筑要能超越它所包含的过去,并用纯粹的建筑语言具体化、内在化地表现作品的永恒性与连续性[2]。传统即便被打破也依然与过去仅仅联系。

其次对现代主义的继承方面,迈耶实现了自己的超越。立体合成主义绘画派主要旨在平面层级的表达,而迈耶将立体主义画派的策略在空间中完美的呈现,并体现分离、肢解所带来的要素复杂又精细的组合之魅力。这样的建筑引导来者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建筑的差异化感受,观赏者只有在运动中才能阅读建筑。借此他实现了与柯布立体主义式建筑的差异,形成综合式立体主义。这种立体性更深刻的诠释了建筑透明性所带来的丰富,Rowa和Slutzky较早(1963)对建筑透明性进行分析,透明的含义体现在两个层面,一种是字面上的透明性,即透过玻璃或架构可感知其他显现部分。另一种寓意则是现象性的,构建搭接和穿透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引发无限想象或错觉的复杂性。具体来说他的建筑建构几何逻辑汲取了“立体合成派(Synthetic Cubism)”的绘画概念,即一种“叠错”的策略,迈耶的几何策略以简洁的方、圆为主,很多时候在迈耶的建筑里方与圆不会单独出现,而是并置、碰撞以形成对峙。朴素自然的规矩几何中又有精致层叠的另类小空间。又或者他的建筑形体常常用多个网格叠加并扭转来控制,带来最终立面、平面意想不到的精致效果。构件的分离(比如柱子与墙、)再一次强化了这种叠错感,并让光述说更加丰富,再加上建筑构件、架空、材质的精心运用,迈耶最终站在现代主义先锋之肩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巴洛克式的现代主义[2]”。可见迈耶不断从历史中抽取永恒性的存在,又不断的从现实中凝结时代新的存在,融合出自己风格的基础。充满动感、复杂多变、相互穿插的建筑雕塑。3

日本建筑师原广司把空间分为“均质空间”“求心空间”“离散空间”。密斯的通用空间是一种均质空间,赖特的十字草原住宅则表现出向心的趋势。在迈耶的建筑空间中,较少见到均质空间,而是多数呈现线形循环和离散的性质。

史密斯住宅可以说是迈耶成为“白色派建筑师”的第一个宣言。从史密斯住宅之后,他几乎一直坚持他的白色现代派风格,并逐渐形成一贯的个人风格。他典型的建筑语言格守现代建筑的五点精神。1采用支撑构件,2屋顶花园,3底层平面自由,4水平横窗,5自由立面。此外迈耶惯用的手法提现在两个层面:1通过立面虚实对比与嵌套及分割所形成的体的消解与面的重叠;2通过几何空间重组:异性体量的鲜明对比以及比例与秩序的精度把握所实现的雕塑化的形体塑造手法。

在这样的操作手法中,迈耶实现了文丘里所说的“重叠效应”。“二维画面”的尺度重叠文丘里指出,“重叠是兼容而不排斥,它能把对立和不相容的建筑构件联系起来,能在总体中容纳对立的东西;它能适应有效而无前提的推理,并赋予多层意义……重叠能产生线:理查德迈耶代表作分析 资料来源:整理自网络

因此,迈耶的建筑秉承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有清晰真实的结构体系‚而在手法的运用上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离打破了方盒子的静止空间使得空间从厚重的古典墙体中解放出来。同时两种体系的分离也创造了二者之间暂时歇息的过渡空间不但消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又创造了空间的层次性与流动性。

[1]RichardMeierPortners,Richard Meier Architect(Volumn1、2)[M].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1991.[2]李学军. 从史密斯住宅到亚特兰大美术馆——简评理查德·迈耶和他的风格[J]. 时代建筑, 1991(1): 47-51.[3](意)L·Benevolo.西方现代建筑史[M].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4]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理查德·迈耶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5]Editorial department of Masters Series. Works and Thought of Richard Meier. edited by China Power, in Beijing.2005-08, p.2, in press.[6]弗兰普顿. 理查德・迈耶 = = Richard Meier[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7]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4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